两化融合和中国制造2025推动着工控网络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互联,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我们基于“分区分域、边界防护、监测预警、终端管控、安全接入、统一认证、数据防泄漏”的方针对工控网络安全进行全面防护,形成事前预测、事中告警、事后溯源的全生命周期工控安全防护体系。
5G技术的应用将会推动物联网、车联网等应用的快速发展,但也会引入新的安全隐患。我们从电信业务而不仅是普通的IT角度进行电信系统的安全评估,覆盖2/3/4/5G电信网络,从端-网-应用不同层次为电信网络保驾护航。
针对海量异构的物联终端设备,基于国密加密技术,提供统一的企业边界网络安全防护功能,实现物联网设备接入的身份认证、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及实时预警,满足大型企业各类物联终端互联互通的安全防护需求。
摒弃传统“网络边界防护”、“防外不防内”安全模式,从零开始构筑企业基于身份的信任体系。在授权前对任何试图接入企业系统的人/事/物进行验证,实现“防内又防外”;通过对人、设备、服务进行身份生命周期管理,实现身份的治理和闭环;采用符合最小权限原则进行细粒度授权,基于尽量多的属性进行信任和风险度量,实现动态、自适应访问控制。零信任建立企业全新的安全边界,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新型安全需求。
生成式AI安全评估
解决方案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的研发和应用大规模兴起,大模型已成为推动各行业技术和业务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之一。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实现了从技术到应用的全方位进步,产品数量迅猛增长,应用场景持续扩大。人工智能在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也蕴含着潜在的安全风险,如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数据隐私泄露、算法歧视、虚假信息传播等,严重威胁着用户权益、社会秩序乃至国家稳定。
为了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多部委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特别是“AI+垂直领域”的应用者,在研发、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过程中面临网络信息安全风险挑战,主要集中在缺乏内容安全管理经验、基座模型不可控、缺乏技术手段支撑等方面。
为全面帮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水平,保障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本方案从安全风险评估入手,识别差距项,提供整改建议。同时,围绕安全防护建设和监测能力建设等两个方面提供解决方案。
(一)安全风险评估
为充分识别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安全风险、帮助向大模型服务的网络信息安全管控工作提供建设思路,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风险评估服务。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基本要求》等文件为指引,面向大模型服务开展安全风险评估,通过风险评估识别差距项,形成安全评估报告,指导开展定向的整改工作。
(二)安全防护建设
为强化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内容安全管控能力,本方案提供大模型服务接口内容安全管控网关产品,通过服务集成方式,从输入、输出维度管控大模型的内容安全风险,避免出现信息安全事件。面向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接口,建设内容安全管控手段,针对大模型输入输出内容进行实时检测,识别并处置内容违规风险。
(三)监测能力建设
本方案支撑面向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监测服务,跟踪最新的大模型安全管理要求,围绕大模型服务接口开展安全检查,帮助大模型服务持续优化改进。通过构建半自动化拨测系统,支持通过API接口调用形态,围绕五类测试类型进行自动化测试,以自动化+专家研判方式识别有害回答,形成监测报告。